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對人民幣有什么影響(美聯儲加息的真實目的)
關于【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今天犇涌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1、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
美聯儲加息是為了增加銀行存款的利息。這將實際上增加銀行存款的數量,特別是讓外國資本繼續流向當地,并為自己的經濟做出自己的貢獻。
美聯儲加息是為了增加銀行存款的利息。這招它會無形中增加銀行的存款數量,尤其是讓國外的資本不斷的流向本土,為本國的經濟做出自己的貢獻。作為世界強國,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時候它的小舉動可能會讓世界緊張,所以世界的目光會聚集在這里,直到它有任何重大會議或決策。作為美國的央行,美聯儲的每一個舉動都直接影響著美國的經濟。特別是最近,利息杠桿被用來調節美國經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估計,美國可以繼續加息,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本。其實用這個招數也是有限的,大家還是需要明白的。
對于這些經濟政策,美聯儲每次在做出決定之前都會統計一些經濟數據,并根據這些數據做出自己的決定。為什么要使用這種加息政策,這是為了糾正以前量化寬松政策的錯誤后果。加息將使資本繼續回的國家,降低失業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但如果收緊,這項政策就不會有任何影響。
2、美聯儲加息的真實目的:資產泡沫民眾接盤,金融風險轉嫁他國
美聯儲為什么一定要加息?
因為通脹太嚴重了。
2022 年注定是全球經濟不穩定時期。
主要經濟區域不約而同地表現出疲軟態勢。
美國連續兩個季度 GDP 環比下降,同時伴隨著高通脹,CPI 刷新 40 年新高的 9.1%。
雖然美國自己不承認這是衰退的表現,但經濟下行伴隨著高通脹卻是客觀現實。
不得不停止大放水,轉而用收緊貨幣供應來抑制通脹。
結果是股市從寬松時期的高點已經跌去 2~3 成,然而通脹卻絲毫沒有降下來。
一些政客的歌舞升平,更像是死鴨子嘴硬。
而歐洲經濟區域也不輕松。
一方面深陷戰爭泥潭,另一方面歐洲同樣面臨經濟增長停滯和高通脹。
其中經濟支柱之一的德國呼吁民眾節約能源,降低 20% 左右才能滿足基本的需求,甚至計劃重啟煤電項目。
一向酷愛炒作環保問題的歐洲,跺腳也麻,冬天也冷,關鍵這還沒到冬天。
歐元貶值迅速,短期還出現了未曾見過的和美元匯率比 1:1。
戰爭泥潭、能源供給、貨幣貶值疊加美聯儲加息,讓老歐洲在 2022 年極度煎熬。
再看看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90 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后幾乎就沒有再崛起過。
這 30 年依靠著政府負債勉強支撐經濟熱度。
可是債欠的太多,利息就非常重要了。
為了緩解政府債務壓力,日本選擇了負利率。
你沒看錯,你要給借你錢的人利息。
到了 2022 年,日本這種政府舉債的模式也開始出問題。
貿易從順差變成逆差,而且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逆差,這種靠經濟外循環的模式就很難維系。
本幣貶值去年至今本幣貶值幅度高達 25%。
雖然本幣貶值利于出口,但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同時需要匯率穩定,眼看貶值朝著三分之一去了。
更大的問題還在于選擇困局,政府負債過高又遇到美聯儲加息,不加息匯率保不住,加息國債保不住,蛇鼠兩端。
這些經濟體像約好了似的,同爆發了問題。
并且問題是如此的相同:政府想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市場,可經濟就像是裝睡的人,怎么也叫不醒。
而全球經濟的衰退還有一條共同的暗線: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未出清的余波。
2008 年 9 月 15 日凌晨 1 點。
負債超過 6100 億美元、美國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
金融危機在政客和機構的歌舞升平中瞬間爆發,成千上萬的金融機構資不抵債而破產,無數家庭的財富付之一炬。
關鍵是很多經濟學者都迷茫了,傳統的經濟理論不足以解釋這種危機。
就在此時,已經過世十多年的明斯基及其相關理論被重新拾起,相關書籍更是一搶而空。
什么是明斯基時刻?
簡單來說債務支撐的繁榮引發的市場自發出清。
各個經濟體都喜歡用放水來刺激經濟,錢多了市場的投資消費熱度就高了。
然而錢多了,房子、股市等投資品漲得更快,漲得越快,投資投機的人越多,資產泡沫在債務擴張中滋生并且壯大。
經濟歷史表明,泡沫過大終歸是要硬著陸的。
但事實也告訴我們,人們唯一從歷史中學的教訓是人們從來不會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2008 年次貸危機之后,明斯基預測的市場陷入長期艱難的出清并沒有出現。
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為這些金融精英們擦屁股。
至于債務問題,就是用更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稀釋。
收益是少部分人的,成本是大家的。
那么納稅人的錢在危機中救了金融精英們,他們會懂得感恩和收斂嗎?
答案是否定的。
各個經濟體金融精英逐利性,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不斷創造風險捅出更大的簍子,也造就了如今全球經濟龐氏化和比爛的根源。
那么今天的簍子有多大呢?
一、2022 經濟龐氏化與比爛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為了防止經濟進一步惡化,開啟了長達 7 年的幾乎零利率的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供應了海量的貨幣。
股市一路上漲,經濟增速恢復,一切看起來都很好。
然而政策強行干預經濟必然要有成本,誰是成本呢?
現代貨幣是信用貨幣,以借錢人的信用作為支撐,提前給他們購買能力。
舉一個例子,你去銀行辦理了房貸,就有額外的貨幣進入市場流通,你就參與了「印鈔」。
所以錢是借出來的,不是印出來的。
寬松貨幣政策目的是讓市場的貨幣供應增多。
錢多了市場就熱起來了,意味著要刺激人們借錢的意愿。
但是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老百姓看房價股價大跌,自然是不愿意借錢投資。
企業基本不賺錢,也不太愿意立刻借錢。
那么只剩下政府部門來舉債。
誰借錢,誰參與印鈔。
也就是說政府部門參與了貨幣政策的寬松,給市場供應更多的貨幣來刺激經濟復蘇。
政府要不斷借錢刺激經濟,原則上有兩個限制:
一個是債務上限,另一個是央行的獨立性。
前者不是什么大問題,政府解除對自己的限制。
而后者也是全球的通病,央行逐漸喪失獨立性。
中央銀行,負責制定并執行國家貨幣信用政策,獨具貨幣發行權,并實行對金融體系的監管。
央行不需要為政府部門負責,根據經濟狀況獨立制定貨幣政策,以及獨立決定要不要借錢給政府。
然而現在央行淪為政府的印鈔機。
名義上是政府借央行的錢來花,實際上是左手印錢右手花。
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美聯儲就是全球央行的央行。
它的寬松與收緊影響著全球各個經濟體的貨幣政策。
然而金融危機之后,市場并沒有完成債務出清,而是通過出借更多錢來掩蓋此前的問題。
救市還是要救市,關鍵是經濟恢復以后,什么時候撤掉興奮劑。
美國股市從 2008 年金融危機到 15 年才開始加息。
現實中,人們更喜歡虛假的繁榮也不愿意真實地出清。
出清都是痛苦的,政客要經濟增長的政績,投資者要資產的預期收益。
再加上超發貨幣時,離水龍頭越近,分得利益越多,恰恰各個經濟體離水龍頭近的都是政策的制定者。
2008 年之后,全球政府集中救市,金融精英們再一次粉末登場,創造出各式各樣的金融投資品和投機品。
而這次經濟衰退,與 2008 年金融危機如出一轍:
政府在不適宜的時候,動用了長期的、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累積了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
不同的是:
1、參與者;
2、情況更為復雜。
先來看看參與者。
2008 年是精英們的逐利性和金融創新導致風險被無限放大。
而這次不止是金融發達國家這么玩,幾乎所有經濟體也都開始跟著玩金融擴張游戲,系統性金融風險在全球蔓延。
資產泡沫高漲,股市、樓市熱度空前。
人們又一次陷入了債務支撐的財富幻覺中。
政策上面,唯一能打破這種幻覺的應該是美聯儲。
但前提它是獨立的,能夠理性的在經濟過熱時加息抑制泡沫的壯大。
降低利息大家更愿意去借錢,可以用來刺激經濟熱度。
相反增加利息就會降低借錢的意愿,可以用來抑制經濟過熱。
然而,美聯儲早已不是過去其建立之初所要求的獨立,各國央行更是如此。
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寬松刺激經濟熱度和維持資產泡沫容易。
但讓其自發的加息抑制經濟過熱,打擊資產泡沫的無序擴張,卻很難。
2008 年美國的貸款利率是 6%,而從 15 年開始截止 18 年加到 2.25%~2.5%,不及 2008 年金融危機前的一半。
利率水平是刺激經濟的籌碼。
即使把利率降到 0,也不過 2.5% 的降息幅度,留給美國的空間并不大。
然而,政客為了政績,在 19 年美國中期選舉前,又降息 75bp。
截止疫情爆發之前只剩下 1.5~1.75% 的降息幅度可用。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
2019 年末疫情開始全球肆虐,美聯儲迅速打光子彈,利率下調到 0~0.25%,開啟無上限量化寬松。
十幾年難得一見的美股熔斷,短短幾個月我們就見證了四次。
不止是美國,全球經濟體基本都跟著美國這么玩,連一些原本債務狀況良好的、居民儲蓄率高的經濟體跟著玩也紛紛深陷債務泥潭。
除了金融風險,本次相比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前面臨的問題更復雜。
如果說 2008 年政府還可信,那經過這么十幾年的蛇皮走位,政府的救市能力大大衰減。
疫情沖擊下,產出受損、供給不足、部分經濟體失業率上升。
尤其是日本、歐元區、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的政府債務壓力巨大。
是債就有利息,利息降無可降,且刺激效果大大減弱。
加息又會進一步惡化政府的債務壓力和政府救市的能力。
大幅度加息通脹可能還沒等到抑制住,政府信用先崩了。
這些債要么靠納稅人的錢來填,要么繼續以債養債,要么對外掠奪資產。
從調控的選擇上來看,大家一方面以債養債把危機盡可能的推后,另一方面都在等對方先倒下去吃尸體。
前者是全球經濟龐氏化的體現,后者是全球經濟體之間比爛但又期待撐到對方先倒下,這就是全球經濟的現狀。
問題是這種比爛各個經濟體就沒有成本嗎?
明斯基時刻爆發有人要成為代價,以債養債把問題推后,依舊有人要成為代價。
大概率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現代金融體系的精英們已經熟悉于把風險轉嫁到普通人頭上,且設計的越來越精妙。
他們都是如何巧妙的布局并且完成了風險的轉移?
二、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與風險的轉移
金融體系最基本的職能把那些擁有閑置貨幣的人手中資金轉移到資金短缺的人手中。
金融從業者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分得一份利潤。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買房子買車子,但錢不夠付全款,怎么辦呢?
另一個陌生人有額外的存款,那么銀行作為中介把陌生人的錢借給你買房買車,你付的利息一部分給銀行,一部分給陌生人。
你提前拿到了房子車子,陌生人拿到了額外的利息,銀行拿到了利息差,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然而金融精英們絕不會滿足于此。
尤其是在寬松貨幣政策極大的增加了貨幣的供應,離水龍頭近的人更是蠢蠢欲動,各類金融創新應運而生。
金融精英們是如何布局大賺特賺,而又把風險丟給他人?
金融精英們的第一個賺錢利器:杠桿,用少數的自有資金撬動更大的資金,來支撐投資。
比如你有 3 塊錢,你想要投資一個總價 10 塊的東西,于是你借了 7 塊錢。
這就相當于,你用 3 塊錢,撬動了 10 塊錢,杠桿約為 3 倍。
別人為什么愿意把錢借給你呢?
因為你要付利息,這就是資金成本。
假設投資收益為 7 塊錢,4 塊錢你要付的利息,自己留 3 塊錢的凈收益,相比于自己的 3 塊錢本金,可以賺 100% 以上的收益。
但有收益就有風險,假設虧了 3 塊錢,即便不用付利息,自己的本金也會全部損失,虧損也高達 100%,那就是資不抵債而紛紛破產。
也就是說,加杠桿時,賺會賺得更多,賠也會賠得更多。
在高收益面前,金融體系的從業者往往會為了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風險。
這就是金融內在不穩定性的第一個體現。
靠投資什么來保障收益呢?
美國 2000 年以后為了應對互聯網泡沫,開啟了很長時間的寬松貨幣政策。
錢多了要么去消費,要么去投資,房地產極具吸引力。
房價越漲,銀行越愿意把錢借給購房者,信貸供給越多,房地產漲得越快,即使購房者違約斷供,依舊可以收回來一直漲的房子。
但金融體系一直賺錢還有 2 個約束:
1、貸款發放機構本身的資金池有限,不可能一直放貸下去;
2、優質貸款的人有限,不可能永遠有貸款需求。
要知道金融精英不甘于賺小錢。
第一個解決辦法是把應收貸款當做理財產品賣出去。
你沒有看錯,是賣貸款的收取權。
舉個例子,你把 1000 塊錢借給張三,約定每月還 100 塊,連著還 1 年,到期總共收回 1200 塊。
然而你不想一年以后才收回所有錢,現在急著回款。
那么可以找來李四,把這種收錢的權利賣給他,賣到 1100 塊錢。
對于張三來說,還給誰都是 1200 塊,影響不大。
對于你來說,1000 塊出去,很短時間就以 1100 塊錢賣出去,凈賺 100 塊錢也不虧。
對于李四來說,一年以后自己拿 1100 塊錢賺了 100 塊錢,分期收款也還算比較合適的投資。
事情還沒完,當你提前收回來 1100 塊錢的時候,又可以把錢借給其他的張三,又把收取其他張三月供的權利賣給其他的李四。
如此循環往復,源源不斷地回款和賺錢。
那么張三借這么多錢干什么,為什么愿意借錢呢?
這時就有了一個大家都能參與的投資品:房地產,而且是一直在漲的投資品。
只要房子漲,就有大量的張三要借錢。
只要房子漲,你就不怕張三還不起錢,最差可以把房子收回來拍賣。
只要房價漲,違約率特別低,更多的李四愿意投資這種穩賺不賠的理財。
涉及到房子的投資,那么人們會自發的瘋狂。
解決了資金供給的瓶頸,貸款的需求也有瓶頸。
畢竟有穩定工作和儲蓄的優質貸款群體就那么多。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
那么就把門檻放低,20% 首付沒有,那就 10%,還沒有那就 0 首付,只要你有穩定的工作都能買房,逐漸連收入審核也不嚴格了。
甚至無業游民都可以買房,因為房價永遠漲的前提下,大家都認為買房是穩賺不賠的。
信用和償債能力良好的貸款是優質貸款,那么這些收入不穩定的群體就對應次級貸款。
投資品里面魚龍混雜,但是投資者也不傻,次級貸款風險大就不好賣。
怎么辦呢?
首先單獨的次級貸款理財不好賣,那就搞個袋子,把優質的貸款和次級貸款一起放進去,外人根本不知道這個袋子裝的是糖還是狗屎。
其次,袋子里面裝的什么,普通人根本無法判斷。
那么就要靠「獨立、客觀第三方」的評級機構調高次級貸款的等級。
很遺憾,這些評級機構拿的是賣理財人的錢。
結果就是給這些裝著狗屎的理財定義為高優先級理財。
劣幣驅逐良幣,袋子里面的糖(優質貸款)比例越來越少,狗屎(次級貸款)比例越來越高,依舊按照高評級的理財產品賣給投資者。
有房的把房子抵押出去再投資,沒房的做假收入也能上車,銀行不斷放著貸款。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
金融精英所創造的游戲可不會止步于此,衍生了另外一些金融創新,那就是信用違約互換 CDS 合同。
什么是 CDS 合同?
簡單來說就是:對債權的保險,而且這個保險可以拿來買賣。
投資機構也怕包著屎的帶子爛在自己手上,尤其是加了極高杠桿的投資機構,賺是大賺,但賠也是大賠。
所以就找其他金融機構為這筆投資擔保。
假設一筆投資預期賺 100 萬,拿出 10 萬給擔保機構,如果拿到了應收的月供,那么每年擔保機構白賺 10 萬塊錢,反之如果失敗,那么擔保機構來為這次投資損失兜底。
偏偏投資的是房地產,當時美國樓市熱度極高,認為房地產會降價的都會被認為是極端異類。
雖然這種袋子里面裝的是狗屎,但你敢質疑就會受到大家的嘲笑。
這時候沒人愿意會去在房地產上違約,擔保機構發現違約率極低,這種錢幾乎是白賺,而這種擔保就是信用違約互換 CDS 合同。
你以為金融游戲到頭了?
那你還是天真了。
另外一個金融機構看著擔保機構在房地產上漲中穩賺不賠,就詢問這種擔保本身賣不賣。
因為房貸往往收款比較長,擔保機構也需要盡快回款去買新的 CDS 合同,也要賺快錢。
結果就是這種 CDS 本身也變成了可流通交易的投資品,在金融市場反復炒。
CDS 市場總值遠遠高于其原本的價值。
你會發現,從給次級信用者放貸的銀行開始,到最后的 CDS 投資者,都在盡可能的把收益最大化。
有人買這種包裝后的應收貸款,銀行也敢進一步放低門檻發放次級貸款。
評級機構吃的就是這些投資品的制作者,總是可以給出較高的信用評級。
投資機構認為賺了是自己的,虧了有擔保機構兜底,更加肆無忌憚的購買這種根本不知道塞進去多少次貸的投資品。
CDS 合同投資者認為房地產永遠漲,不可能存在太大的違約概率,所以也會不斷的炒作這類資產。
整條鏈路上所有人都覺得穩賺不賠。
然而沒有人意識到,所有環節賺錢的前提是次級貸款人,其中包括很多無業游民,能夠如約償還貸款和利息。
每個環節都在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放大這種風險,這就是金融體系內在的不穩定性。
危機悄然而至,風險一觸即發。
2008 年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便是明斯基時刻最經典的案例了。
過程中有諸多跡象表明了風險已逐漸惡化,但這么大一頭灰犀牛大家視而不見。
2007 年 4 月 2 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因虧損過大申請破產保護。
正當大家還在討論新世界金融是不是因為管理不善而導致破產的時候,同年 8 月 9 日,法國巴黎銀行突然公告停止了其三只次級抵押貸款基金的贖回。
而風險事件,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發生。
零零星星,但現在看來,它們就變成了一張網。
2008 年 9 月 15 日,苦苦支撐了 4 個月的雷曼兄弟申請破產。
這個久經沙場,經歷過 19 世紀鐵路公司倒閉風暴、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的百年企業在這次次貸危機中轟然倒下。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就此拉開序幕。
美林證券,就在拯救雷曼兄弟的會上,當場拍板把自己賣給了美國銀行。
而在雷曼破產的同一天,美國國際集團(AIG),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受到的巨大的沖擊。
當日股價暴跌 60%,AIG 的交易對手紛紛要求它進行履約或追加抵押物,場面完全失控。
9 月 16 日,美聯儲向 AIG 發放了 850 億美元貸款,這筆貸款的金額在幾天后漲到了 1820 億美元。
可以說相當于美聯儲持有 AIG 79.9% 的股票。
你可以理解為,AIG 國有化了。
還是 9 月 15 日,華盛頓互惠銀行,美國最大的儲蓄與貸款機構,也是全美第六大商業銀行,信用評級遭到調降,資金開始流失。
到 9 月 25 日存款已經下降了 9%。
美國儲蓄管理局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麻溜兒地選擇了關閉銀行。
甚至連美國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也差點兒破產。
一時間股、債、樓市三殺。
巨頭尚且難保,就不用去想中小企業了。
一連串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經濟穩定,2008 年 25 家商業銀行倒閉,09 年發展為 140 家,10 年發展到 157 家。
然而就像前面所說,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并沒有因為危機而進入明斯基理論預測的市場風險出清過程。
創造 2008 年金融危機的那批人,在危機之后更極致的寬松貨幣政策下卷土重來。
繼續玩著收財富分配和風險的轉移,造成了全球經濟今天的困局。
三、過去處理滯脹下的崩潰療法
歷史上有沒有過抵御通脹成功先例呢?
說來也巧,美國上次這么高的通脹,還是在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的時候。
同樣的經濟增速下行、高通脹、供給沖擊。
不同的是當時美國金融體系還沒捅這么大的窟窿。
政府還沒有因為既得利益者兜底積累這么大的債務,美聯儲還具有相對較高的獨立性,也還沒經歷過明斯基時刻的審判。
沃爾克上任之時,高達兩位數的通脹和負增長,通過強而有力的政策很快就抑制住了。
短短兩三年就完成了市場的出清,經濟很快便重回正軌。
其政策選擇和市場的表現被稱為沃爾克時刻。
那么沃爾克如何短時間內將經濟拉回來呢?
簡單理解就是經濟體中龐氏信貸不斷無序擴張,通脹居高不下,好比得了癌癥。
沃爾克時刻則可以理解為強硬的放化療。
雖然會誤殺好的細胞,但也會消滅掉無序擴張的龐氏信貸和加速債務的出清。
而相反進一步寬松貨幣政策則對應輸血和安定把問題推向未來。
過多的貨幣供應導致除了推高通脹以外,也會進一步推高市場投資過熱導致資產泡沫,讓未來更難以處理。
而控制貨幣供應的關鍵是利率水平。
前面我們也談到了。
低利率,人們存款意愿降低,更愿意投資與消費。
相反,當通脹和市場過熱的時候,就通過提高利率水平,增加債務成本,降低貨幣供應和市場熱度。
然而也存在一種特殊的狀態,那就是滯脹。
根據過去經濟學的一般觀點,高通脹不會和高失業率同時出現。
數學描述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高通脹一般對應低失業率,低通脹又對應高失業率。
但在上世紀 70 年代,西方經濟體普遍出現了高通脹率與高失業率同時出現的情況。
讓人們對政府奉若圣典的凱恩斯主義提出質疑,這是滯脹這個詞第一次出現。
這時出現了一位爭議極大的人-沃爾克。
他在 1980-1982 年把利率提高到 20% 以應對通脹,降低市場熱度。
結果是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雙底衰退,債務危機爆發,一個周期內出現了兩次衰退。
出清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
這些人怒火萬丈地刊登對沃爾克及其聯儲會同事們的"通緝令",控訴他們"預謀并冷血殘殺數百萬小企業"、"劫持房產主的美國夢"。
經濟周期中的衰退環節,是商品和貨幣無法正常流通。
貧富分化導致有錢的更愿意投資擴大產能,沒錢的人有消費欲望沒有消費能力,產能過剩觸發通縮螺旋。
大幅度加息雖然帶來了更嚴重的衰退,但加快市場出清,給經濟帶來了新生。
沃爾克時刻之后,人們只記得加息應對通脹和相關經濟問題會導致嚴重的衰退,忽略了經濟周期中的市場出清是必然環節。
正是因為沃爾克堅守住了美聯儲的獨立性,加速了市場的出清,才給下一個經濟周期帶來了新生。
而現在,全球經濟又一次陷入困局。
除了沃爾克時期的滯脹,還伴隨著資產泡沫、債務黑洞,難度要大的多。
四、全球經濟政策選擇與經濟規律的博弈
沃爾克時刻是崩潰療法,打破經濟泡沫,重新塑造經濟繁榮。
明斯基時刻是拖延療法,繼續寬松輸血維持泡沫,把問題推向未來。
「沃爾克時刻」和「明斯基時刻」是宏觀政策干預經濟周期的兩條不同的路。
前者加息加速市場出清,后者降息把危機推后,但也最終面臨寬松貨幣政策之后的明斯基時刻債務危機。
如果把全球看做一個整體,或許沃爾克時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全球各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別人崩掉自己可能就能在經濟寒冬中存活。
比爛是現在各個經濟體的首選。
基本默認選擇明斯基時刻,繼續用更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只要今天不出問題就行。
債務規模較高的經濟體中敢加息刺破泡沫的鳳毛麟角。
也有一些經濟體現在不做選擇,而是靠一些技巧來應對。
有的經濟體在想盡辦法轉移風險至其它經濟體,有的經濟體則通過諸多微操作來維持現狀,把選擇的時間延后。
既不繼續擴大風險,也不加息加速泡沫出清,寄希望于用發展磨平債務。
然而在今年以來全球經濟選擇發生了重要的轉向。
美聯儲作為世界央行的央行,在高通脹和經濟下行的滯漲壓力下,不得不提前終止寬松貨幣政策,轉而選擇緊縮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脹。
主要原因是滯脹一旦形成,放水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徒增風險。
愈發出現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成本越來越大,而刺激經濟的效果卻越來越差。
以美聯儲為源頭的經濟體紛紛加入加息周期,歐洲最近也宣布了新一輪的加息收緊趨勢。
美股不是信仰么,跌去兩三成算不算打擊信仰呢?
而且隨著加息的繼續,跌去 2~3 成定然不是底。
歐債日債更是在加息中隨時可能出問題的雷。
美國的加息還在繼續,各個經濟體不得不跟進加息,給全球積累的明斯基時刻的債務問題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全球經濟這幾年不確定性是最能確定的事情。
各個經濟體總想用強而有力的政策手段來干預經濟,阻礙市場的出清。
然而經濟規律一直都在,隨著滯脹的形成,政策工具的選擇越來越少。
眼看經濟規律這頭猛虎就快失控,各個經濟體依舊寄希望于政策壓制規律。
到底能不能人定勝天,預計未來幾年就能見分曉。
寫在最后,普通人在大的經濟周期內,無法左右風暴的走向,但可以在有限的主觀能動性中做出最有利的自己的選擇。
加息下最稀缺的便是現金流,最不缺的就是各類不穩定的泡沫資產。
未來幾年經濟注定不太平,經濟下行時過去十幾年被掩蓋的問題都會一一顯現。
很多金融創新、龐氏信貸都在懸崖邊上,也都在找人墊背,這類問題比比皆是。
切勿貪圖高收益和他人對未來的承諾,你看重別人的收益,別人看重你的本金,先保全資金過冬。
不管是政策加息主動去泡沫,還是市場自發出清的硬著陸,出清都是痛苦的,未來機遇也是給能在出清中保全的人。
本文關鍵詞: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美聯儲加息對中國股市影響,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知乎,美聯儲加息對我國的影響,美聯儲加息對股市是利好還是利空。這就是關于《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對人民幣有什么影響(美聯儲加息的真實目的)》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http://www.bakerriverwatershed.org!
版權聲明: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旨在傳遞更多信息,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